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报告解读(二)要以“志在更高峰”的信心加快高质量发展

来源:衡东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2-10

衡东融媒2月10日讯(融媒体记者 罗颜融)日前,中国共产党衡东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4年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今天,我们为大家详细解读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报告第二期——要以“志在更高峰”的信心加快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信心赛过黄金’。我们要倍加珍惜衡东当前发展的良好态势,坚定信心,持续唱响‘衡东光明论’,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动县域经济强县建设取得新成效。”县委书记谭建华说。

全会指出,信心,来源于上级的利好政策很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年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在财政政策上,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筑牢基层“三保”底线。在货币政策上,将基调由“稳健”转为“适度宽松”,强调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推动资金更快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抢抓机遇、精准发力,把政策红利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全会指出,信心,来源于县域经济强县建设的成效很好。我们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加快建设“环境优、产业兴、企业旺、实力强、百姓富、社会安”的县域经济强县。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共获得国字号荣誉28项,省字号荣誉96项,多项工作位列省市第一。“环境优”方面,我县营商环境测评从全市最后一名,跃升至2022、2023连续两年全市第一,2024年有望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方阵;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产业兴”方面,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22年的182.42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216.12亿元;规模工业产值大幅增长,2024年增速达19.45%,排名全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数一年新增13家,增幅85.71%;轻盐项目已实质性开工,湘投燃气发电项目计划在今年6月投产发电,泵业制造产业集群入选湖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对象名单。“企业旺”方面,企业数由6690个增长至10081个,增长50.7%;研发经费投入由9.1亿元增长至12.21亿元,增长25.9%;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认定17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实力强”方面,GDP由336.5亿元,增长至391.4亿元,增长16.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0.53亿元,增长至12.97亿元,增长23.2%;地方税收由7.42亿元增长至9.17亿元,增长23.6%。“百姓富”方面,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542元,增长至36550元,增长12.3%,增速排名全市前列。“社会安”方面,几年来,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没有发生一起较大以上安全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先进县,获评2023年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全会指出,信心,来源于干部队伍的各方评价很高。近年来,衡东工作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可。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有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衡东干部队伍的良好口碑,体现在省委巡视组的肯定上;体现在市委考核结果中;还体现在企业、群众和干部之间的评价里。

全会指出,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形势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虽有所加强,但下行的态势仍在延续,外需下滑、内需不足的困境仍然存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看,新旧动能转换不快,部分重点产业聚集度不高、规模不大,财政保障能力不足,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问题还较为凸显。要始终保持清醒,以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抓好2025年经济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县域经济强县三年行动的决胜之年,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积极融入“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强县建设,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方位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着力稳住楼市、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