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25
防震减灾常识百题
一、一般地震知识
1.什么是地震?
答: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2.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答: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3.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答: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4.根据成因划分,地震分为哪几类?
答: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矿山地震。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5.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种类型?
答: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85%~90%。
6.地震的五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答:发震时刻、震中经度、震中纬度、震源深度和震级。
7.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答: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8.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答: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9.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答: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10.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11.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答:一般将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12.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多少级?
答:8.9级,是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13.何谓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地震烈度,简称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越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14.震级和烈度有何不同?
答: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是用“度”来表示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尽相同。
15,什么是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
答: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事件。严重破坏性地震是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救援行动的地震事件。
16.何谓城市“直下型地震”?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哪几次?
答:在大城市及其周围地下发生的地震称为城市“直下型地震”,这一名词是日本学者提出的,这类地震往往会造成城市较大的损失。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1976年的我国唐山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
17.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谁发明的?它在哪一年记录到地震?
答: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的;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18.我国最早的地震台和地震遥测台网建于何时何地?
答:1930年我国第一个地震台一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1975年海城地震后进行第一次扩充,子台21个,分布在京、津、唐、张地区。1980年进行第二次扩充,实施加密工程。1990年大同地震后,进行第三次扩充,实施“华北台网联网”工程。
19.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几种类型?
答: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正是造成人们有感和房屋破坏的直接原因。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面波等。
20.什么是纵波?
答:纵波就是纵振动的传播。纵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纵波传播速度约5??6公里/秒。在震中区,人们对纵波的感觉是上下颠动。
21.什么是横波?
答:横波就是横振动的传播。横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横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一5公里/秒。在震中区,人们对横波的感觉是前后左右晃动。因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小,故横波跟在纵波后面。
22.什么是面波?
答:纵波和横波统称为体波,当地震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着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面波的传播速度为3??4公里/秒,因面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小,故面波跟在横波后面。
23.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哪几个大地震带?
答: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三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3)海岭地震带。
24.为什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答: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我国处在世界上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并且广大地区都受它的影响。
25.我国地震较多的省(自治区)是哪几个?
答:我国地震较多的省(自治区)依次是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等。
二、地震预报知识
26.何谓地震前兆?常见的前兆现象有哪些?
答: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小地震活动,(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8)地磁, (9)重力, (10)动物异常反应, (11)地声, (12)地光等。
27.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排除哪些干扰?
答:地下水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水(下雨、下雪)、干旱、河水涨落、冰雪融化、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28.是不是天气突然变化就一定要地震?
答:一般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前确有气象异常的记载,但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即使有某种关联也是比较间接的,而且只有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对一个地区来说,天气变化是经常发生的,而破坏性地震却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见天气变化就以为要发生地震,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29.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异常是否就意味着一定有大地震来临?
答: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动物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比如天气变化、生存条件的改变、生物干扰、饲养条件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动物本身生理状态的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发生异常。另外人们观察错觉也可能认为有异常。我们要在识别真假动物异常的基础上再确定这种异常是否与地震有关。
30.何谓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烈度和破坏易损程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仅指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
31.地震预报包括哪些类型?
答:(1)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2)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3)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4)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32.何谓大地震的“缓解作用”?
答:一次大地震,特别是7级以上的大地震发生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周邻地区很少发生6级以上地震,这种现象称为大地震对周邻地区的“缓解作用”。
33.世界上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较多的国家是哪四个?
答:中国、日本、美国、原苏联。
34.我国曾经比较好地预报了哪几次地震?
答:1975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1976年11月7日四川盐源6.7级地震和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
35.1976年唐山地震的教训?
答:地震短临预报没有过关;没有进行城市抗震设防;没有及时形成地震应急预案。
36.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
答: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