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衡东县国土资源局 发布时间:2017-10-25
—— 来自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项目部“青年突击队”的故事
在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是测试技术、科技创新工作的骨干,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他们集结成一支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奉献精神足的青年队伍,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有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用青春与激情诠释着责任,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突击队”的担当。
临危不惧担重任
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有一支“青年突击队”驻扎在乌鲁木齐项目部。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们24小时坚守岗位,哪怕是几天几夜没有休息也毫不懈怠;对待现场测试,他们精益求精,哪怕是做过上百次的实验项目也一丝不苟;烈日当头,他们在酷暑中工作,哪怕衣襟被汗水湿透也依然坚持。
新疆乌鲁木齐煤层气项目于今年7月初动工,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业务骨干赶赴新疆。本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但由罗斌、吴石林、姚嘉禹3位年轻同志组成的煤层气检测组丝毫不畏惧,马不停蹄前往项目现场。
7月份的新疆,白天室外温度可以达到40摄氏度以上,大家到达项目工地,没有休息,顶着烈日调试检测设备。有的设备有一两百斤重,即使3个人一起搬运也很吃力。用了整整一天,他们终于把设备调试完毕,早已筋疲力尽的他们,还没来得及休息,便开始了项目实验。替浆、坐封、微破裂、注水……3个小伙子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为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他们不能离开设备半步,实验一直持续了15个小时,当记录完最后一个数据后,他们早已经累得说不出话。
因为项目工区有很多钻孔,钻机工人可以两班倒进行工作,但他们3人没人替岗,试井一层接着一层,工作紧密,往往做完一层的实验,还没开始休息就要做下一层的实验,每次实验之前还要测井,测井结束就得熬夜组装调试设备。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连续奋战几十个小时,重复着同样的工作。
吃苦耐劳尽责任
新疆早晚温差大,白天气温超过40摄氏度,而晚上却只有十几摄氏度。白天累极了,他们想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却被热醒;晚上累坏了,他们想眯一会儿,却被冻醒。有一天凌晨时分,连续工作超过70个小时的3位小伙子,抵不住疲倦的侵袭,趁着工作间隙,沉沉地睡着了。虽然头枕着钻杆,脚搭着马扎,在气温十几摄氏度的深夜被冻得瑟瑟发抖,但这依然是他们近来睡得最好的一次。
为了节约成本,大家在离项目工地最近的地方租房子住,屋子里除了一张床,什么家具都没有。这么热的天,这样高的工作强度,大家经常几天洗不上澡,几天没办法换洗衣服。与其说当地的道路难走,不如说根本没有路。石子、风沙、泥坑,一天颠簸下来,胃里如翻江倒海般难受,饭都难以下咽。
每天紧张忙碌的工作间隙,他们3个人除了休息,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给亲人打电话。罗斌结婚不到一个月,就从贵州工地辗转到新疆工地,彼时已离家4个多月,只能偶尔打电话和新婚妻子诉说彼此的思念;姚嘉禹孩子才几个月大,只能让爱人照顾,他在野外工作生活一连几个月,风餐露宿,孩子早已记不得爸爸的模样;吴石林刚恋爱不久就接到任务赶赴新疆工地,原本生活在一个城市的恋人,也变成了“异地恋”。想家,这是3个年轻人情不自禁流露出的心事。这样的生活还不知道多久才能结束,大家每天都相互鼓励,用责任和信念彼此支撑着。
弘扬青春正能量
新疆项目开展一个多月,3个人共做了5层试井测试,几十个现场解析和上百个化验样品,完成产值近80万元。他们用责任与担当展现了“青年突击队”的精神风貌。
驻扎野外的地质工作者,他们总是把业绩归功于自己的团队,把牵挂留给思念他们的亲人;他们总是把背影留给孩子和爱人,把泪水和汗水留给茫茫戈壁;他们把阳光和微笑留给客户,却把孤独和寂寞留给自己……
就是这样一群爱岗敬业、不畏艰难、争创一流的青年团队,获得了对方单位的一致好评。他们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和高效的工作态度赢得市场的检验,进一步提升了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在新疆煤层气检测领域的影响力。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年人的身影,哪里就有青春与激情。发扬“最沉重的担子我们挑,最危险的地方我们闯,最紧急的关头我们上,最困难的时刻我们到,最艰苦的地方我们去”的突击队精神,此次项目组的表现,更好地展现了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青年人的作用,弘扬了青春正能量。
而我们放眼看去,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还有许多支“青年突击队”遍布在祖国各地,他们都能够扛得起自己肩上的担子,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他们用行动实现着青年人的梦想与追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青年突击队”建设,不仅增强了团员青年队伍的凝聚力,也为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