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 情 警 报

来源:植保站      发布时间:2019-05-22

我站513日在吴集镇平原村(五里坪)玉米地发现迁飞性杂食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另经查吴集、杨桥、南湾等乡镇玉米地不同程度发生,被害田块危害株率15.3-25.7%,最高32.1%,百株虫量加平28.77头,最高38头。该害虫潜在危害大,扩散速度快,各乡镇务必高度重视,紧急行动,重点对玉米连片种植区迅速开展全面调查,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向县植保站汇报,并指导农户搞好应急防控。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卵粒圆顶型,通常覆盖浅灰色绒毛,1龄幼虫黄绿色头部青黑色,像个大头娃娃,高龄幼虫体色多变,有皱纹和颗粒状结构。高龄幼虫头部有明显“Y”形纹,第8腹节背面有呈正方形的4个大黑斑,蛹在地下,为土制蛹室。

2、生物学特性:

1)发育快,繁殖能力强,30天左右为一代,无滞育现象,能周年繁殖,产卵力强,雌虫一生可产卵1000粒左右,高达2000粒。

2)迁飞能力强,每天可迁飞几百到一千多公里。

3)暴食性,低龄幼虫隐藏在叶背取食,开始啃食心叶,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老熟幼虫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叶片吃光。吃完一片可以群体转移下片危害,也可以称为“秋行军虫”

4)杂食性:为害玉米、水稻、棉花、花生、大豆等80多种植物,20188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十大植物害虫。

二、调查方法:

优先调查玉米、棉花、水稻、烟草,采用五点取样方法调查,调查危害蔸率、幼虫量、虫龄等。

三、防控措施:

1、各地要抓住低龄幼虫期等防控最佳时期,进行全面普查,做好科学防控。

2、可选用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多杀菌素等生物农药(初孵幼虫期)或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等化学药剂防治,压低虫源基数,遏制其蔓延危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