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赋能基层——衡东县新塘镇中心卫生院树乡村健康标杆

来源:衡东县卫生健康局      发布时间:2025-04-08

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是国家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战略布局。作为湖南省首批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试点单位,衡东县新塘镇中心卫生院以“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服务创新”为核心战略,实现从“基础医疗”到“优质医疗”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区域内及辐射周边乡镇的医疗救治枢纽和健康守护标杆。  

硬件升级:构建基层医疗服务硬支撑

                                                                   ▲新建门诊综合大楼


                                                                        ▲宽敞明亮的透析大厅

走进新塘镇中心卫生院,新建的现代化门诊综合大楼宽敞明亮,CT室、内镜室、血透室、EICU、洁净手术室等“高配”设施一应俱全。卫生院依托湖南省首批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试点示范项目政策支持,对标次中心建设指南标准,累计投入资金超500万元,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和设备更新:建成标准化急诊科、EICU和洁净手术室,实现6个乡镇“30分钟医疗救治圈”全覆盖。完成3800平方业务用房改造,实施6S精益化管理,打造舒适就医环境。配备腹腔镜、可视喉镜、血气分析仪等设备,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等微创手术30余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95万元新增了LIS、PACS、合理用药、智慧公卫、传染病报告等系统,运用信息化技术赋能医疗质量提升。2024年,卫生院门急诊量突破7万人次,较建设前增长15.1%;出院病人4745人次,增长了9.2%;手术量同比激增60.8%。

人才强基:双轮驱动激活内生动力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以前做胆囊手术要跑县城,现在镇里就能做微创。”患者李女士的经历,折射出卫生院技术能力的飞跃。通过“外引内培”双轮驱动激活内生动力,与省市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邀请专家定期坐诊、驻点帮扶累计60人次;选派42名骨干赴上级医院进修,培养出涵盖急诊科、精神科、内分泌科的“全科+专科”复合型团队。充分发挥“次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区域内合理用药培训3次,乡村医生培训12次,累计参训人员1000余人次。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突破性开展了PRP治疗膝骨关节炎、负压封闭引流、创面点状植皮、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动静脉内瘘堵塞溶栓等新技术10余项,填补了基层医疗空白,让群众实现“大病不出镇”。 

专科突破:打造区域医疗特色名片

                                                            ▲精神科医务人员正指导患者开展工娱治疗活动

▲古典雅致的中医馆

卫生院立足群众需求,以“错位发展、特色立院”为导向,重点发展精神病科、糖尿病科、血透科等优势专科,打造区域医疗特色名片。其中精神病科是县域内唯一公立专科,集精神病防、治、管于一体,年收治患者500余人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8%;糖尿病科开展的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创面点状植皮等技术,为糖尿病足患者提供了高效治疗方案,糖尿病足保肢成功率达95%以上,溃疡愈合周期缩短40%;血透科配备27台血透机,开展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等技术,服务半径扩展至30公里,为100余名尿毒症患者提供了专业、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该院中医药服务特色鲜明,建成县域“旗舰中医馆”,开展小针刀、浮针、灸类等62种中医适宜技术,为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服务革新: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床边体检、送药上门服务

▲慢病一站式门诊

创新医防深度融合模式,组建由临床专科医师、公卫医师、护士组成的6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重点人群签约率达100%。设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心和慢病一站式门诊,县域内率先引进“智慧公卫健康管理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实时共享,临床和公卫齐抓共管,达到“防、治、管、康”一体化服务模式,辖区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100%。搭建了心电一张网、云影像等远程医疗系统,上联市县级医院,下接村卫生室,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常态化。

 针对留守老人群体,提供“床边体检”“送药上门”等贴心服务6000余人次,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我们要做百姓身边的健康守门人”。新塘镇中心卫生院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聚焦“大病能兜底、慢病能管理、急病能急救”目标,深化“医防融合”服务模式,推动基层医疗服务从“保基本”向“高质量”跨越,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群众健康水平‘提上来’,真正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健康愿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