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湾乡 发布时间:2024-06-03
在乡党委、政府和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南湾乡新南村立足盛产楠竹这一资源禀赋,联合周边2个村成立衡东县新南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建设集生产车间、材料区、生活区等功能于一体,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产业,推深做实我县“党建联建、产业联片、乡村联兴”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发现“竹秀才”,引进村级组织“领头雁”。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发展产业要有能人带动。乡党委抓住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借助村“两委”换届的契机,全力“引老乡、回家乡、建家乡”。让班子给力。选举在外创业成绩斐然、年富力强的优秀党员阳新德担任村党总支书记,选出5名有学历、有技术、有干劲的年轻人进入“两委”班子,新任村“两委”班子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全村合力抢抓楠竹产业发展新机遇。截至目前,新南村竹林面积达2万亩,户均有竹20亩,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年增长超3倍,2023年增收11万元。让支部出力。村党总支以每个党支部为单元,建立党支部示范样板林,以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组织全村的党员到全县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集中参观,学习、交流种植管理经验;组织评审团队进行评比,在村委会公开栏上公布评定结果,激励全体党员带领群众种竹、管竹和护竹,已培育50亩以上种竹大户90人以上,形成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让乡贤助力。对在外重点乡贤返乡信息进行整理,动态更新乡贤信息库,排出重点乡贤走访慰问计划表,由乡村两级主要领导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亲自带头走访,加强与在外重点乡贤的联络。每年依托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邀请约50名在外乡贤返乡参观考察,吸引在外乡贤投资100多万元资金助力竹产业发展,帮助全村规划建设一条3公里产业路,形成同心奋斗的强大合力。
二、发力“竹产业”,开辟集体经济“筷车道”。立足楠竹资源丰富优势,做实做优做稳乡村振兴“三联”发展模式。做实党建联建。由阳新德任党支部书记,乡林业站工作人员任党支部副书记,整合乡内各村党员竹农大户13人,成立南湾竹产业党支部;组建竹原料供应、竹资源加工、林下经济和安全运输4个党小组,分别联系流转竹林、切片厂、栽种基地及货运农机部等公司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发挥党建聚合效应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带动群众先试先干,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助推全乡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做优产业联片。竹产业党支部统筹新南村、松源村、江东村林地资源,设立了3个片区网格,将党员分派到网格中,推动整合6家加工小作坊,联合成立衡东县新南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吸引有20多年从业经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桃源村村民何检仔,与新南村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达成以水、电、路以及原老厂房等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占70%、个人投资占30%为核心内容的合作协议,联合开办竹木加工厂,建立培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竹木加工产业链,竹筷等产品供不应求,远销长株潭等地。做稳乡村联兴。采用“加工厂+村集体+竹农”发展模式,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实行阶梯式分红。竹木加工厂建成后,年产将达1.5亿双竹筷子,年销售额730多万元,年利润80万元,将带动全乡3个村的集体经济增收、4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村已流转林地面积1万亩,带动20户竹农增收50000元。
三、发展“竹编村”,培养传统技艺“传承者”。新南村于清朝初年就有平面竹编传统技艺传承,竹编已成为新南村民的必备手艺和文化名片。坚持文化立村。依托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3.6%、素有“产竹之乡”“衡东竹海”之称的资源禀赋优势,挖掘新南村竹编传统技艺文化,开发竹筐、竹篓、花钵、飞禽走兽等竹元素现代手工艺产品,成立了竹编大师工作室,正打造竹文化体验馆,定期举办竹文化活动,提升新南竹编文化知名度和吸引力。坚持文旅强村。以竹木制品加工厂为核心,结合“楠竹+”推进竹旅融合发展,整合全省首个古箭楼院落晏家箭楼、全县五大水库之一的江东水库等现有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楠竹长廊旅游风景道,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竹景点,开发“零碳”亲子体验游等项目,连通天光山自然风景区,创建竹林人家农家乐1家,让南湾成为衡东人民短途游玩的“后花园”、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坚持文明兴村。既要富“钱袋子”,也要富“脑瓜子”,通过组织竹文化节评选在家青少年学生“早读之星”“进步之星”“孝敬之星”“劳动之星”先进代表,举办“心系桑榆 情暖重阳”新南长寿宴等活动,选树道德典型,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获评2020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21年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度全县耕地保护先进村、2023年衡阳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示范信用村等市县荣誉,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