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县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应急管理局
> 通知公告
来源:衡东县应急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4-11-08
今年以来,全国发生过多起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些事故充分暴露出部分企业单位对有限空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风险辨识不全面、安全管理不规范、宣传教育培训不到位等问题。为深刻汲取此类事故教训,切实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有效防范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全面认识有限空间作业及其安全风险
(一)科学界定有限空间。有限空间又称受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可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和密闭设备等3类。
(二)准确认定有限空间作业。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主要有:①清除、清理等作业,比如,对污水井、化粪池进行疏通、清掏,进入发酵池进行清理等;②设备设施安装、更换、维修等作业,比如,进入地下管沟敷设线缆、进入污水调节池更换设备等;③涂装、防腐、防水、焊接等作业,比如,在储罐内进行防腐作业、在船舱内进行焊接作业等;④巡查、检修等作业,比如,市政领域的水、电、气等施工、运维、巡检。
(三)深刻认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有限空间由于环境特殊、通风不良,易聚集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存在中毒、缺氧窒息、燃爆等多类安全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如救援人员未正确穿戴安全防护装备,盲目进入施救,极易造成事故扩大,引发更多伤亡。
二、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
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特点,按照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八个必须",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风险辨识管控、发包管理、作业审批、现场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应急管理等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纳入本单位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一)辨识风险建立台账。涉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辨识存在的有限空间及其风险,确定有限空间数量、位置、名称、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的事故及后果、防护要求、作业主体等情况,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重点辨识存在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等中毒、窒息和燃爆等风险的有限空间。
(二)规范设置警示标志。涉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当对已辨识出来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在出入口等醒目位置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设置安全风险告知牌,以提醒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开展相关人员专项培训。涉有限空间作业单位要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列入年度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员、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开展培训,具备有限空间作业知识和作业能力后方可上岗作业。
1.培训内容:有限空间的类别、辨识、分布、危险因素等;作业程序、操作规程;有关设备、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等;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等。
2.培训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安全培训,作业前要进行一次专门的安全告知和作业前培训。不具备培训能力和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或者聘请专门技术人员开展教育培训。县直相关单位和有关企业可自行组织相关人员到具备相应资质和条件的培训机构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培训。
(四)加强有限空间作业过程风险管控。
1.严格作业审批程序。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对作业环境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编制详细的作业方案。作业方案应经本单位相关负责人员审核和批准。作业方案应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并明确其安全职责。应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审批负责人应在审批单上签字确认,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开展有限空间作业。
2.严格现场作业安全技术规范。有限空间现场作业要严格执行安全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作业安全要求和应急处置措施等。作业前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备、作业设备和用具的齐备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修复或更换。
3.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要求。在对有限空间采取措施后,对有限空间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等指标进行检测。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
4.严格作业人员防护措施。作业期间,作业人员应根据作业环境选择并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设备,主要有安全帽、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呼吸防护用品、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照明灯和对讲机等。
5.全程做好安全监护。涉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建立有限空间作业监护制度,明确专职或者兼职的监护人员。监护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作业期间,现场负责人必须全过程组织指挥,监护人员必须监督作业方案执行并全程进行监护,与作业人员保持实时联络,一旦发现有人员身体不适等情形,要立即停止作业并撤离全部人员。作业过程中,应当对作业区域进行持续通风和气体浓度检测。作业中断的,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应当重新通风、气体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6.作业完成。有限空间作业完成后,作业人员应将全部设备和工具带离有限空间,清点人员和设备,确保有限空间内无人员和设备遗留,关闭进出口,解除本次作业前采取的隔离、封闭措施,恢复现场环境后安全撤离作业现场。
(五)强化作业现场应急救援保障。
1.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涉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结合日常工作环境和存在的安全风险,健全完善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配齐配全配强应急救援装备器材,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特别是要保证作业现场应急救援设备器材完好。具有季节性特点或者特殊规律的有限空间作业,应在作业前一个月内开展一次应急救援演练。
2.科学组织救援。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应急装备,设置警示标志。一旦发生险情,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科学救援,严禁不佩戴任何防护装置进入有限空间施救,严禁盲目施救。
(六)加强发包作业管理。涉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将有限空间作业依法发包给其他单位实施的,承包单位应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发包单位对发包作业安全承担主体责任,应与承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对承包单位的作业方案和实施的作业进行审批和管理。
(七)鼓励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对符合条件的地下封闭或半封闭的有限空间,完成"透气盖板"或上锁等物理隔离措施。积极推进污水池"不积淤""自动化清淤""消除有害因素"等技术改造,鼓励推广"机器人"进行管道、污水池等疏通清淤作业。
三、扎实履行行业部门安全监督指导职责
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为主谁负责"原则,迅速行动起来,摸清涉有限空间场所底数并建立台账,加强科普宣传和警示教育,对重点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加强监管。
(一)加强宣传教育。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宣传教育纳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五进"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微信等,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宣传和警示教育。要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覆盖"的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到老百姓身边点对点、面对面开展沼气池、化粪池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范常识宣讲,切实提升企业和公众安全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加强指导帮扶。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家指导服务活动,指导和帮助有关单位,特别是安全基础薄弱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建台账、建制度、真培训、真演练,加强有限空间"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程序宣贯落实,严格执行作业审批、条件确认和全程监护、专业救援。
(三)加强执法检查。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行业领域有限空间作业特点,将有限空间作业作为重点检查和执法事项,严查企业主要负责人不履行法定职责、从业人员未接受有限空间专项安全教育培训、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不到位等情形。综合运用行政处罚、停业整顿、约谈、行刑衔接等手段,强化执法震慑,不断巩固和提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水平,坚决遏制有限空间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