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县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民政局
> 工作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3-03
依法依规 平稳有序
圆满完成并村改革工作任务
衡东县县域面积1926.78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人,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之前,辖24个乡镇,561个建制村和19个居委会。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此次区划调整,我县建制村合并后减幅不低于47.5%,目前,该项任务指标已提前超额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一、并村改革工作的整体情况
在省市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并村改革工作自2015年11月中旬启动,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于2015年12月30日全面完成了并村、合帐、挂牌等工作,目前,合并后的新村全部正常运转。我县并村工作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工作进度快。并村改革工作从启动至今,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全面完成了既定工作目标,较省市规定时间大幅提前。二是合并力度大。主要表现为“一少两多”,“一少”就是全县建制村的数量大幅度减少,由原来的561个合并为233个,减少328个,减少幅度为58.5%,减幅较市里任务数多减11%,比县里任务数多减25个村;“两多”就是村均人口和面积大幅度增多,村均人口由原来的1300多人增加到2900多人,村均面积由原来的3.62平方公里扩大到7.53平方公里。三是改革局面稳。并村过程中,没有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和进京赴省到市越级上访事件,全县社会大局整体较为平稳。
二、并村改革工作的主要做法
为确保并村改革工作平稳、有序,我们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重点把握好了“五个环节”:
(一)把握好责任落实环节。为全力抓好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工作,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3次县委常委会、2次县政府常务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调度。一是成立高规格领导班子。我县成立了高规格的乡镇区划调整改革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廖义智同志任组长,11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政协办等40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区划调整、清产核资、机构设置、宣传报道、信访维稳、督促督查6个工作组,由相关县级领导兼任组长,专门负责具体改革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组建了工作专班。同时,县财政还安排了70万元专项经费,以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制定出台了《关于明确责任做好拟合并乡镇群众工作的通知》、《关于向乡镇派驻并村改革工作督查指导组的通知》,成立了群众工作组和督查指导组。群众工作组成员包括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和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常驻联系乡镇,全程参与改革工作,协助做好资产核算、债务处理、村部选址、新村命名、信访维稳等工作;督查指导组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民政部门业务骨干组成,负责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及工作要求,进行业务指导并督促抓好落实。三是严肃各项工作纪律。以合并前24个乡镇为单位,开展并村改革工作,明确乡镇党委、政府为改革责任主体,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对并村工作负总责,凡是并村工作没有完成的乡镇,领导班子不予调整。同时,根据省委、省政府“三严两停”工作纪律,出台了《衡东县乡镇区划调整和建制村合并工作六条组织保障措施》、《关于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切实保证乡镇区划调整和建制村合并工作顺利进行的通知》,要求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严守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对违反规定的严厉查处,严肃追责。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求信访、维稳、综治、公安等部门主动介入,提前开展风险评估,有针对性的做好社会稳控工作,各乡镇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预案,对可能存在的隐患,做好了全方位的源头预防和化解工作,推动并村改革顺利、高效开展。
(二)把握好尊重民意环节。一是做好宣传发动,争取群众支持。在衡东电视台、衡东手机报开设专栏,通过短信、微信、公开信、宣传标语和横幅等方式,积极向干部群众宣讲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相关政策,切实做好宣传动员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全县上下形成了主动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改革工作启动后,各乡镇安排了专门班子、人员,对各村资产债务、人口面积、村干部、党员数量、群众意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掌握了具体情况,为以后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三是畅通信息渠道,听取群众意见。重点是实行“五听”:一听乡镇包村包片干部意见;二听“两代表、一委员”意见;三听村干部意见;四听老党员、组长和有威望人士的意见;五听群众代表的意见。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充分了解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将召开座谈会的过程转化为逐步统一大家思想认识、汇集人民群众智慧的过程,确保改革工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三)把握好政策制定环节。一方面,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几个并村原则:一是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建制村必须合并;二是立足“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农业旅游、打造油茶产业”的目标,参照城镇建设标准,规划一批人口在4000人左右的中心村。本轮改革,我县设立了48个中心村,村均人口达4218人,其中由杨梓坪、水湖、青草湖三个村合并而成的中心村——吴集镇杨梓坪村人口超过8500人,为我县人口最多的建制村。三是利用并村改革化解部分因山权、水权造成的历史纠纷问题。另一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一是制定过渡期的村级班子配备方案。过渡期内,新村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临时工委书记配备采用两种模式:合并后的新村,能通过协商产生工委书记的,就由协商产生的人选任工委书记;如果不能通过协商产生,则由乡镇党委在本乡镇机关和事业站所干部中选派。合并前原村支部书记任工委副书记,其他村支“两委”干部为工委成员,过渡期内,村干部待遇不变。二是出台奖励措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并村任务的,每减少1个村奖励乡镇3万元,并村任务外每多合1个村在原奖励基础上,县财政再奖励2万元。三是明确并村后转移支付。原则是八个字:“基数不变,只增不减”,即:不论几个村合并,合并前各村的基数保持不变,如果基数增加,就按增加后的基数拨付。四是不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合并后村民生产生活、财产权属、经济关系均保持不变,各类证件的变更费用由政府统筹解决,村“两委”牌匾、公章通过政府采购统一制作,不增加乡(镇)村级财政压力和群众负担。五是合理处置集体资产及债权债务。明确原村债权债务由乡镇锁定数额,分清类别、分类处理、逐步化解,不平分资产、不分摊债务,确保村集体资产不流失、群众利益不损害、农民负担不加重。
(四)把握好依法依规环节。召开村民会议进行民主表决,既是改革的法定程序,也是改革的实际需要。改革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出台了《衡东县并村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各乡镇的改革方案。同时,为确保方案顺利实施,一是以户主会议的形式组织学习了《衡东县并村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合并基本原则;二是以组为单位召开户主会议讨论通过合并方案、村名、村部选址等问题;三是户主对会议决议进行签字按手印确认。
(五)把握好命名选址环节。新村命名和村部选址是并村改革工作中矛盾较为突出的环节。我县的做法是:在新村命名上:一是保留以原乡政府名称命名的村名、历史老村名、文化特色村名和历史名人村名;二是调整后的村名,原则上在撤并的村中选择,尽量不使用新村名;三是大村并小村,以大村命名;四是尊重民意,按群众的意愿命名;五是全县范围内不出现相同的村名;六是对争议不下的村名,按程序由县民政局地名办进行认定。在村部选址上:一是按照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选择交通便利、半径距离相对中心、人口较为集中的地点作为新村办公场地;二是充分发挥现有资产作用,选择现有村级活动场所中条件较好的地方作为新村办公场地,也可以利用原村部、小学等场所翻新改造,避免造成资产闲置和浪费;三是充分考虑平衡关系,即:对村部选址矛盾较为突出的新村,以“用A村名,用B村部”的方式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