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冬季传染病—致学生、老师、家长的一封信

来源:衡东教育      发布时间:2023-12-15

衡东教育 2023-12-08 15:12 发表于湖南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当前常见的传染病有支原体感染、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感染等多种传染性疾病。学校人群聚集是传染病的的多发场所,学生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为预防和控制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现就做好冬季传染病防控及复课,对学生、老师和家长做出如下提示: 

一、冬季易发传染病有哪些?复课建议是什么?

(一)支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是由支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中肺炎支原体可引起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咳嗽一般较为剧烈,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持续高热提示病情可能较重。 该病通过飞沫、接触传播,潜伏期为1-3周,潜伏期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复课建议:症状完全消失,或根据医生开具的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二)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鼻塞、咳嗽、流涕、咽痛、肌肉酸痛、乏力。 主要通过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4天,平均2天。 复课建议:体温恢复正常,其它流感样症状消失2天;或发病后7天。 

(三)新冠病毒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3天。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潜伏期2-4天,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 复课建议: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监测阴性或发病7天后。

(四)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是由人感染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为粪口、接触、气溶胶传播。潜伏期12-72小时,平均24-48小时。 复课建议: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 

(五)水痘水痘是指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头部及躯干出现水疱。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会被传染。 复课建议:水痘疱疹全部干燥结痂为止,或发病后14天。

(六)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早期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局部疼痛、过敏。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随后逐日减退。 飞沫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潜伏期14-25天,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具有传染性。复课建议:腮腺肿大完全消退,或发病后14天。 

(七)腺病毒腺病毒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儿童4%-1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是由腺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间接接触和粪口途径也可传播。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咽结合膜热等。消化道感染:胃肠炎、肝炎、出血性结肠炎、胰腺炎等;眼部感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八)鼻病毒 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通常寄居于上呼吸道,主要引起普通感冒、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等。其潜伏期为2-5天,感染持续时间约为7天。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鼻涕、鼻塞、喷嚏、头痛、轻度咽痛、咳嗽、可伴发热等。鼻病毒是人类病毒中血清型最多的病毒,感染后虽然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因此人可反复多次感染鼻病毒。成人主要引起普通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对婴幼儿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除上呼吸道感染外,还能引起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可与儿童肠道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混合流行感染。

二、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防控工作?

1.提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2.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常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不随地吐痰;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餐具等物品。

3.引导孩子按时休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4.合理膳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喝白开水,禁食生、冷、不卫生的食物。

5.每天户外运动2小时,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6.根据天气变化提醒孩子适当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7.保持良好的家庭卫生习惯,常通风,多打扫,勤消毒。

8.传染病高发期,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谨防感染。

三、孩子居家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1.孩子居家过程中,若出现发热、咳嗽、皮疹、疱疹、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过程中戴好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2.孩子一经确诊为传染性疾病,应立即上报班级老师,开展居家隔离治疗。

3.居家治疗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外出,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4.家长应做好消毒工作,每天清洁孩子常接触的家具等物品;对于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过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在清理被呕吐物污染过的物品时,应戴好塑胶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5.严格按上级防控部门要求,配合学校做好传染病防控,身体第一,生病不上课,以休息为主,身体力行完成学习任务。孩子的健康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大事,让我们家校携手,共同努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安全的成长的环境!


编辑 | 谭外平

责编 | 周成秀

审核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