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衡东县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7-24

衡东县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2013-2015年)

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3)、湖南省九厅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3]458号)、《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湘教发[2013]24号)、《湖南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及应用标准》(教发[2013]39号)及《衡阳市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20132015年)》(衡教通[2013]242号)等文件精神,为了加快推进衡东县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部分: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15年,全县乡镇和乡镇以上各学校100%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中100%的教学班级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中100%的教师和90%以上的初中阶段以上学生人人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依托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县级分中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应用。充分利用省、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同步课堂”和“专递课堂”。充分利用教育部、省、市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各类教育服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形成全县统一、实时交互、分层管理的教育管理综合服务系统。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采取“以管理督应用、以研究带应用、以培训教应用,以竞赛促应用”的思路,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强化。

 

二、具体目标

(一)“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目标

2015年底,全县乡镇和乡镇以上各学校100%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建成满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需求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基于宽带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二)“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目标

2015年底,“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优质资源“班班通”比例达到100%,并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逐步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50%以上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三)“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目标

     2015年底,“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100%的教师和90%以上的初中阶段以上学生人人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每所学校基本建立基于空间的虚拟化机构平台,空间教学和管理普遍运用。

(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资源与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应用。建成以“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为核心,省、市、县、校互联互通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五)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标

落实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生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做好信息的分级管理工作;规划建设全县范围内的基础数据平台,通过统一平台管理为学校提供数字化校园服务。

 

第二部分:工作任务

一、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

(一)主要任务

宽带接入:加快各学校的网络基础建设,到2015年底,乡镇和乡镇以上各学校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 10M 以上(其中2000人以上学校 100M 到校,10002000人学校 40M 到校),村、联校实现 6M 宽带接入。

   终端设备:争取在2015年底,实现乡镇和乡镇以上各学校每个教室配备网络信息终端(如电脑、触控一体机)和一套多媒体播放设备,(如大屏幕电视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教师办公场所100%配备计算机,满足正常办公、备课、教研及日常管理需要。

   (二)具体措施

    做好调研,认真规划,分步实施,专人负责,专项投入。对各校的网络接入条件进行充分调研,与衡东宽带运营商进行沟通,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争取运营商的资费优惠支持。争取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各校网络租用费,按照进度,及时到位。

(三)进度安排

201412月以前:实现70%乡镇和乡镇以上各学校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 10M 以上;教室均配备网络信息终端和一套多媒体播放设备。

201512月以前:实现全部乡镇和乡镇以上各学校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 10M 以上,村、联校实现 6M 互联网宽带接入;教室均配备网络信息终端和一套多媒体播放设备。

 

二、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

(一)主要任务

2015年底,要将省、市高质量的“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同步课堂”和“专递课堂”等数字教育资源100%推送到全县所有“宽带网络校校通” 学校的所有班级,50%以上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二)具体措施

建设衡东县教育资源中心,在充分应用省、市资源中心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组织本地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加入省、市开办的名师讲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依托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建立的“名师网络工作室”机构平台,组建我县名师网络工作室,进行网络交流、网络教研、资源发布、资源评价等。

(三)进度安排

201412月以前:

1.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80%以上班级。

2.集中全县的名校和名优教师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同步课堂”和“专递课堂”,覆盖全县各校,全面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

3.“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通过各种培训,40%以上的教师具备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4.依托学科基地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优质资源。

201512月前:

1.完成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的扫尾工作,要求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所有班级。

2.“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培训,50%以上的教师具备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三、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

(一)主要任务

建设人人通学习空间平台,做好空间使用培训,积极探讨通过空间的使用如何提高的教师研究水平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探讨网络学习空间上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努力达到师生之间无障碍沟通。到2015年底,“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100%的教师和90%的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每所学校建立基于空间的虚拟化机构平台,空间教学和管理普遍应用。

(二)具体措施

加大培训力度,将学习空间如何应用于教学教研、如何搭建个人学习空间与应用等专题内容纳入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的兴趣与能力。示范带动、分层推进,对区域性推进、全校性参与、个性化创新的学校及个人要进行深入推介,广泛宣传,由县城向农村逐步推广,分层推进。

(三)进度安排

20146月前:全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整校开展学习空间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中,50%教师做到人人有学习空间,20%初中阶段以上的学生建有学习空间。

20147-201412月:“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中, 80%教师做到人人有学习空间,40%初中阶段以上的学生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20151-201512月:“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中, 100%教师做到人人有学习空间和90%以上的初中阶段以上学生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四、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主要任务

     积极配合参与建设省资源中心教育各学段、各学科教学资源平台;借助省、市资源中心在县部署的分中心平台,构建县、校交互共享的资源服务体系,从而汇聚优质教学资源。建成以 “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为核心,省、市、县、校互联互通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二)进度安排

201412月以前:县本级建设省资源中心分中心。

20156月以前:开展资源平台教育资源的试点与应用。

20157-12月:在全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中小学校、广大师生中全面推广应用。

 

五、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参与全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抓好培训与管理工作,201512月份以前完成学生、教师、校产数据的采集和入库等工作;最终建成全县统一、实时交互、分层管理的教育管理综合服务系统。

 

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和教育信息化试点的建设

2014年底前完成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县职业中专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2015年底前完成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第三部分 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一)成立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长:吴长秋

     副组长: 李香宇 丁麦秋

  员:办公室、政工股、计财股、基教股、师训股、职成股、督导办公室、信息中心、教研室、教育技术装备站等股室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衡东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简称“信息化办”),由单利文任办公室主任,刘夏云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各校要成立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职能部门。

(三)全县将组建学科及技术专家团队,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三通两平台建设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及信息安全管理等服务。

二、经费保障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争取县财政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运行、维护、教学软件、应用的经费列入公用经费运用范围,明确支出项目,每年安排经费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10%。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形成多渠道经费筹措体系。并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招标采购、工程监理、验收审计等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三、机制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和校际的合作交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规章制度,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决议。拓宽思路,引入服务外包模式等市场机制,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同时完善对服务外包的监管和制度,增强学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能力。要促进资源整合,将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与“数字湖南”、“为民办实事”等重大工程结合起来,与合格学校建设、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等重大项目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类政策、资金与资源。县直各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要制定本单位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进度和保障措施等。要把教师能否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作为教师考核、评优、聘任和职称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四、人才保障

明确信息化技术服务人员岗位,引进信息技术专门人才,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的待遇。分类、分层次对行政管理人员、技术骨干进行培训,普及领导干部信息化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各校的管理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信息技术培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