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三湘农民健康行”活动惠民群众满意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14

“在这里打两针只需5元钱,到镇里去加上坐车要20元,有时还要等车、排队就医,一个上午打不得来转,在村卫生室看病比到乡镇卫生院看病方便多了。”7月22日,衡东县“三湘农民健康行”组委会领导来到大浦镇堰桥村明察暗访村级卫生室工作情况时,71岁的村民刘树泽说道。
    堰桥村卫生室坐落在村主干道旁边,与村委会、村级活动中心、村小学在同一个院子里。村里免费提供场地、桌椅和办公用品,县财政配套6万元,卫生部门配套了药柜、诊断床、电脑、消菌器、消毒灯、体重计、打印机等医疗器械,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处置室、防护室设置分明。村医周毅介绍,“村卫生室  现在和过去的条件相比,那是两个样”。堰桥村卫生室仅仅是衡东县“三湘农民健康行”活动开展以来,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村卫生室,全县现有78所。
    整合村卫生室——建好家门口的百姓医院
    村卫生室的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早在2010年,衡东县大浦镇、石湾镇、白莲镇等乡镇的县人大代表对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先后提出过建议、批评和意见。2010年县第十五届人大第二十次会议专题审议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在全县的贯彻实施情况,提出了加强村卫生室的投入建设、乡村医生的配备、村卫生室布局设点优化等意见。
    今年,省三湘农民健康行活动以“推动村卫生室建设,提高村卫生服务能力”为主题,衡东县人大常委会、衡东县三湘农民健康行组委会将全县三湘农民健康行活动列为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动员会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三湘农民健康行组委会主任晏志君作了动员报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谭向勤提出了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紧扣主题,深入民心,普惠百姓。
    活动开展后,县政府非常重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与整合工作。3月,对全县村卫生室进行调查摸底,启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整合工作。截止目前,全县561个村已建成78所标准化村卫生室,这些村卫生室选址都在村中心地带,平常是人气最旺、村民聚集的地方。村民不论是咨询健康,还是打预防针,或是测血糖、量血压,都很方便。县卫生局负责人说,为方便村民,村卫生室建设选址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从村卫生室骑摩托到各组各户,一般不超过10分钟的路程。
    为了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中心化、规范化,对一个村有多个村卫生室的行政村进行整合,共完成了39个一村多室的村卫生室的整合。
    大桥镇是衡东县与株洲接壤的偏远乡镇,义门村是该镇的一个偏远村,有2000多人口,距大桥镇卫生院有8公里,没有客车,离县城60多公里,也没有直达县城的客车,需坐车去石湾镇再转车到县城,很不方便。该村原有3个村卫生室,4名村医。医生虽多,但都是在自己家里行医,各自为阵,互不配合,村民经常由于医生出诊、外出私事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或者这个医生不懂看的病要找另一个医生,这家卫生室没有的药品再找另一家,村东的村民跑到村西看病,辗转费事。整合后,新卫生室设在村小学和村委会院子里,俨然一个小医院五室一厅一院的场地,由村里免费提供,县卫生局配套装修、购置设备;4名村医轮流值班,病人随时可以找到医生,也随时有医生出诊;有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分工,村医发挥各自特长,遇到复杂点的病,还可一起会诊。“村里建了这样的村卫生室,我们少走了弯路和冤枉路。”正在量血压的村民夏少球说。据村医介绍,整合后,村民很多病、很多药都可以不去县城了,连株洲的几个临近村也前来这里看病。
    通过实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与村卫生室的整合,衡东县村级卫生室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及时转送”的医改初衷,成为了农村卫生服务的主力军、农民健康的“看护人”,成功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政策对接到位——农民在家看病不贵得实惠

    看病贵是广大城乡居民反映强烈的一个热点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农村主要体现在“药价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补偿偏低或得不到补偿”两个方面。
    衡东县人大常委会在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和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分别审议了《医疗器械机构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县三湘农民健康行组委会对《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全县的落实情况也进行了调研,分别向县政府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2009年,衡东县启动了普通门诊统筹,新农合补偿政策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条件成熟”等原则,先后共确定了150余家定点村卫生室。近两年,为全面配合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衡东县委、县政府又提出了“一乡一点,以点带面,稳妥推进”的工作思路,对前段定点村卫生室重点“洗牌”,实行“农合定点”与“基药推行”同步并轨。
    今年,衡东县再次调整方案,在全县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与农合补偿全面覆盖,使新农合补偿报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接落实到了村卫生室。
    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上,切实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对村卫生室实行“一不变两独立三统一”管理模式,即乡村医生身份不变,独立财务核算独立、责任承担,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购销,统一绩效考核。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政府采购,由乡镇人民政府与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签订购买服务协议,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统一管理和指导,督促村卫生室认真履行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职责,对村医开展业务培训,对用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指导规范用药。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的基本药物、卫生材料、器械一律由县基药办统一网上代为采购,不得自行采购。县政府在确保中央省市专项补助经费及时到位的基础上,县财政按一定的比例配套基药专项补助资金。县卫生局党委委员齐星飞介绍,到今年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除个别村因网络没开通无法实行外,全县99%的村都能落实到位。有52个村卫生室还纳入了中医适宜技术项目扶助。使用的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报销。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面,衡东县普通门诊政策由家庭账户模式改为“覆盖基层,按比例补偿”等统筹补偿模式。取消县级普通门诊定点,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补偿范围重点向基层倾斜和覆盖,参合农民在定点村卫生室就诊产生的新农合目录内药品、医疗费均可按规定予以报销。同时,落实一般诊疗费制度,对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以及药事服务费合并为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统一为5元/人,新农合补助4元,患者只自付1元。
    县农合局反映,自从今年新农合政策对接村卫生室后,挂床住院现象明显减少,基层医疗机构住院率增幅较上年同期减少2%,农合基金使用效益得到提高,特别是由于充分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和定点村卫生室门诊服务的覆盖和主体作用,满足了参合农民就近就医的需求,农民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组委会明察暗访时,许多村民反映,在村卫生室墙上,基本药物制度的目录、价格一目了然,最大的好处是药品便宜多了。义门村村医夏俊勇拿起一盒昔洛韦乳膏说,过去他们单独行医时是卖2元一盒,现在只要6毛5分钱。村民夏少球也证实,他患胃溃疡去年买一次药大概30元,相同的药量今年只要15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