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来源:衡东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21-10-20



 


衡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极简版)










衡东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衡  东  县  发  展  和  改  革  局

二〇二一年四月



《衡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衡东县"十四五"时期及至203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是指导衡东县今后五年及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部门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衡东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加速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贯彻湖南省及衡阳市对衡东县的战略要求,本规划纲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思想,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衡东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为衡东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本规划纲要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衡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衡东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衡东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和衡东县委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县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的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衡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五县五化"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90.81亿元,年均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0.63亿元,年均增长7.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092元,年均增长8.0%,人民生活已迈入全面小康。

发展动能加速壮大。项目带动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411个,全县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32个,建成了洣江生态观光园、大浦通用机场、经开区标准厂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荣桓科技、电池阳极材料生产、杨山实验中学、武家山学校、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聚味堂土菜加工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率先推行工业项目"先建后验"审批服务模式,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57家,规上企业新增数排名全市前列。科技创新取得突破,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湘泵公司系列油泵获第四届衡阳市"市长质量奖"和湖南名牌荣誉称号。"旅游活县"进程持续深入,罗荣桓故里景区4A升5A稳步推进,白莲风景区成功创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衡东获评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县。土菜产业蓬勃发展,"三樟黄贡椒"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十大名椒,"衡东土菜"集体商标获批,三樟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河西新区加快开发,双园大道北延段、学府路、沿江路、坪石路竣工通车,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奥体中心建成投用;旧城新貌愈发靓丽,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提质改造,防洪排涝、管网修复顺利实施,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沿江风光带、少梅文化公园为城市扮靓增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乡村面貌变化明显,完成农村公路窄路加宽671.53公里,实施第二轮农网改造,大幅改善了全县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白莲镇马房村、白莲村分别获评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村,白莲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三大攻坚战成绩斐然,完成县级平台公司整合转型,政府项目非市场化融资实现零增长;全县33个建档立卡省级贫困村全部"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8301户25850人全部脱贫,县教育局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重点民生实事任务,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继续保持动态清零。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彻底消除,建成教育信息化2.0平台,校园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获评全市唯一"省农村网络联校群建设示范县"。医疗环境不断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公共文化水平持续提升,成功举办第四届"土菜旅游文化节""陈少梅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荣桓图书馆获评县级"国家一级图书馆"。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强力推进综治中心、"雪亮工程"建设,"一村一辅警""城市快警"全面配备,"冬春攻势""百日会战"战果名列全市前茅,"一标三实""两站两员"等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主动适应我国发展新格局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空间依然广阔,内生动力、市场潜力和要素支撑能力依然强劲。我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蹄疾步稳,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特别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赋予了湖南在新时代的新定位新使命新任务,省委提出"三高四新"战略、市委实行"一体两翼"战略,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衡东县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我县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坚实、商贸物流通达、生态资源丰富、社会大局稳定,随着我县"现代产业强县"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机遇潜能前所未有,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经济结构不够优、产业比较优势不够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民生保障还需夯实,社会治理水平仍需提升,风险防控压力较大,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许多挑战。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特别是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市委"一体两翼"战略,大力实施县委"一核两副""三园九链"发展战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衡东新篇章。

第二节 发展定位


突出开放融合、改革创新,坚持"一地四区"发展定位,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先进制造为引擎,以现代物流为支撑,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开放融合、新型城镇、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六项重点工作。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湖南省自贸区和大衡阳都市经济圈,着力打造中部一流美食休闲度假胜地,建成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湖南绿色发展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南岳——洣水——罗荣桓故里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创新、开放、智慧、绿色、幸福五个新衡东。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衡东县现代化建设步伐将全面加快,努力建设成为综合实力更强、协同水平更高、特色风貌更美、城市品质更优的高质量发展样板县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产业强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驱动活力明显增强。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走在全市前列。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不断强化,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加快聚集,创新生态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明显。

——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达到新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努力迈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建成整体智治体系和现代政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衡东、法治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化均等化,平安衡东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四节 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衡东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要素条件,科学优化城镇、生态空间布局,促进县域城乡互补、产业共建、资源共享,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布局。

一、城镇空间布局

(一)构建"一核、二副、三轴"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统筹推进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大浦、新塘为副中心,以G4、G72-G240、S336为发展轴的城镇框架,形成"点-轴"开发新格局。

"一核":县城"半小时核心发展圈"

以县城行政中心为核心,与洣水、吴集、甘溪等乡镇共同打造的"半小时核心发展圈",加快河西新区与县城融合,强化对县域及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

"二副":大浦镇、新塘镇两个县域副中心

大浦镇作为县域副中心和工业化重点区域,着力承接衡东县城和衡阳市中心城区部分职能,带动石滩、霞流两镇发展,重点推动人口集聚,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主要培育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现代物流、通用航空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加快构建衡东南接大湾区的桥头堡。

新塘镇作为县域副中心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着力承接衡山县城部分职能,带动石湾、三樟、白莲三镇发展,重点推动人口集聚,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培育房地产、商贸服务、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生产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加快构建衡东北靠长株潭桥头堡。

"三轴":沿G4京广线发展轴、沿G72-G240发展轴、沿S336发展轴

沿G4京广线发展轴,打通自石滩-大浦-霞流-县城-新塘-白莲-石湾-三樟的沿线乡镇,形成县域西部纵贯南北的城镇经济发展主轴。县城南部城镇带以工业经济、现代物流为主,兼顾农业和通用航空特色旅游业,县城北部城镇带以商贸流通、特色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产业导向,发展餐饮美食、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沿线乡镇快速发展。

沿G72-G240发展轴,拉通连接县城、吴集、杨林、高湖、草市、南湾等乡镇为主体的沿线公路,打造高效油茶、中药材特色农业基地、洣水百里画廊,促进山水田园旅游发展,形成县域东南城镇经济发展轴。

沿S336发展轴,拉通连接县城、甘溪、荣桓、杨桥、蓬源等乡镇为主体的沿线公路,促进沿线特色农业、红色绿色旅游、休闲度假融合发展,形成县域东北城镇经济发展轴。

(二)打造"三园九链"衡东产业发展新布局

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为主线,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抓手,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切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建立契合县情、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架构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根据衡东县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 "三园九链"产业布局。

二、生态空间布局

优化"三水五库多区"生态空间布局。依托衡东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优势,以洣水一江两岸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带为主线,以东部自然保护区为拓展,以天光山自然保护区、洣水国家湿地公园、锡岩仙洞-洣水风景名胜区为重点,优化生态空间基本格局。




第三章  加强自主创新,全力建设

现代产业强县


搭建衡东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激活不同创新主体,实施人才强县工程,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打造具有衡东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积极建链补链强链,全面建设"三园九链",重点建设衡东经济开发区、泵业制造产业园、土菜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园三个园区,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将衡东建设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第一节 打造全产业链创新基地

一、打造国家级机械制造产业链

把握全球制造业分工调整和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机会窗口期",以湘泵公司为龙头建设泵业制造产业园,加快发展以工程机械、农用机械、锻铸造以及装配式建筑等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提升朝阳机电、大地泵业、盛项重工、辉宏机械、正鑫机械等机械制造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装备制造"计划,逐步实现机械制造业技术研发数字化、产品制造智能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智能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整合,引进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完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泵业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重点工程机械产业链。力争2025年全县机械制造产业规模达100亿元。

二、打造区域性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有序建设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加快雁翔湘玻璃项目投产,引进上下游企业构建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支持衡东氟化学、福鑫泰新材料、忆乐新材料、谊德化工、蓬源鸿达等化工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古汉化工科技园、广信科技有机硅等项目竣工达产。将衡东经开区打造成合规专业化工园区,吸引一批具有领先优势的化工新材料项目落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力争2025年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达40亿元。

三、打造区域性有色金属产业链

加快有色金属产业布局调整,以精深加工、新型合金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为重点,组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加快创大钒钨、世纪钨材、天健锡业、南东科技、和富铜业、金平铜业、纳金新材料等重点企业精深加工步伐,大力实施生态化改造,降低产业能耗、水耗、土地消耗,降低废弃物与污染排放,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力争2025年有色金属产业规模达40亿元。

第二节 建设自主创新体系

构建"政府主导创环境、企业主体强创新、各类人才激活力、科技研发出成果、金融配套强保障、中介服务提效率、成果转化增效益"的自主创新体系。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技术创新引领全县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第三节 推进人才强县战略

一、实施人才强县工程

实施科技人才"十百千工程",积极引进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精细化工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引进稻米产业、黄贡椒产业、油脂产业、茶叶产业等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建立产业链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对接,培育和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人才服务模式,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

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强产业链研发平台建设,推动骨干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技术攻关、项目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推动高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采取外聘专家、技术咨询、挂职交流、专家讲学等柔性方式实现人才的灵活高效运用。重点支持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重点项目建设,建立科技金融、技术转移服务、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辅导、科技培训、产业信息等六大服务系统。让人才愿意来、出得彩、留得住。



第四章  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县域

改革开放高地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积极融入开放发展战略,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提升对外合作水平。结合全县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激发民营企业活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弘扬企业家精神,锻造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刑事保护力度,提高司法审判和执行效率,保障民营企业家的人身和财产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稳企稳岗等纾困惠企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强化对市场主体的税费和金融支持,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力与创造力。


第二节 提升经济治理能力

着力建立健全与现代产业强县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完善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健全财政、金融、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经济治理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深化政府服务方式改革,做好"数字政府"顶层设计,编制实施"数字政府"建设方案,打造数据驱动的数字政府框架,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经济治理数据库建设,建立权威高效的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协调对接机制,着力落实统计现代化改革。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实现全程"网上进、网上出、无纸化、不落地",推进不见面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第三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3+5"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北靠南接"对外开放战略,持续推进衡东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做好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互联互通与落地转化,进一步密切与长株潭城市群的往来合作,围绕打造长株潭"后花园"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工作,加速打造"一小时工作生活圈"。



第五章  加速城镇现代化,全面建设

新型智慧衡东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镇现代化深度融合,重点建设县城这一核心,着力打造大浦镇、新塘镇两个副中心,不断提高城镇建管水平,全面建设更高品质的新型智慧衡东。

第一节 夯实城镇发展基础

"十四五"期间,衡东应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交通强县,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提高农村交通畅行服务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纵深推进"气化衡东",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信息指挥中心等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解决老城区雨污分流、县城内涝等问题。积极推进县城区公共停车场、公厕、垃圾分类设施、垃圾压缩收集设施、城市街心公园、见缝插绿、背街小巷路灯、城市家具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防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人防工作水平。

第二节 推进城镇数字化管理

一、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

提升智能化城市管理水平,深化网络化管理,创新城镇治理模式,进一步扩大交通、医疗、应急、警务、市政、环卫、园林建设与维护覆盖面,推动城镇智慧执法、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住建、智慧城管、平安雪亮工程、智慧城市信息走廊、数字化建设、智慧环保生态等智慧项目建设,打造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推进全县公共服务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二、加快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智能互联。加强高性能宽带网络建设,实现无线宽带网络的深度覆盖,打造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统筹部署感知网络建设,加快重要区域5G基站建设,以实现5G网络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加快5G网络建设步伐,推动4G向5G的平滑演进及规模组网,逐步实现城乡5G网络全覆盖。加快城市部件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建设RFID、电子标签、摄像头等物联网传感器及信号传输设备组成的城市运行监测网络,推进各部门城市监测信息共享。


第三节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北靠南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需要不断改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立体式的交通运输网络和现代化物流体系,培育数字化、智能化的电商、快递等新业态,有效促进消费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打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存在的一些堵点和断点,降低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优化城乡之间物流网络布局,畅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着力促进衡东流通产业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六章  推动融合发展,打造中部一流

美食休闲度假胜地

擦亮"元帅故里、土菜名县"这块金字招牌,充分展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衡东特色风景;有效整合全国罕见的喀斯特溶洞群落构成的"洞府之县"奇观、洣水沿岸风景享有的"小桂林"奇水和金觉峰、晓霞峰、凤凰峰和彩霞峰展示的"南岳七十二峰"奇峰等旅游资源;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做响衡东土菜品牌,全方位打造中部一流美食休闲度假胜地。

第一节 做响衡东土菜品牌

按照"产业品牌化、基地生态化、加工园区化、经营连锁化、服务标准化"思路,发挥"中国土菜名县"品牌效应,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多业联动发展,着力打造 "衡东土菜"完整产业链,适应不断增长、多层次多样化的新型消费需求。

一、建设食材生产基地,带动特色农业规模化

充分发挥"食材新鲜有机、菜品原滋原味"的衡东土菜特色,着力做好食材高品质供给,加强蔬菜、水产、肉食等高品质原材料供应基地建设,建成土菜原辅材料基地30个以上。扩大提升"三樟黄贡椒""霞流三黄鸡""石滩活鱼""白莲七孔莲藕"等特色种植区域和"吴集黑山羊""洣水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延伸土菜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定向供给,引导规模生产,强化品质保障,完善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加强质量卫生安全建设,确保产品安全。

二、建设土菜融合产业园,推动农产品加工集聚化

积极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变革完全依赖厨师加工的传统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土菜工业化。积极构建"标准预制菜+厨师高效加工"的新型生产模式,加大运用先进技术、智能设备、标准工艺,显著提升产品品质。优化衡东土菜上游供应链,推动粮食、茶油、肉食以及土菜配料等产品深加工,引导入园集聚化发展。

第二节 打造全域旅游3.0

一、优化全域旅游发展布局

强化全域旅游发展思想。适应新形势、新常态,大力发展旅游新经济。以创建南岳——洣水——罗荣桓故里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国乡村美食旅游地为发展平台和载体,全面推进"文化+生态+康养"全域旅游提质工程。将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性产业重点打造,建立上下一致、部门联动、市场推动、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新机制,形成资源富集、要素齐备、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的旅游发展新局面。

优化全域旅游顶层设计。依托衡东得天独厚的区位、生态、文化、美食等旅游资源,坚持"全域、多点、成链"的规划理念,畅通交通路网,把红色景区、古城古色、名山名水、美丽乡村等"多点"旅游资源串联起来,让山水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古色旅游、康养旅游成环成链,形成全域化、全要素、全业态发展。“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县旅游业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二、加大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力度

整合元帅故里、洣水国家湿地公园、洣江生态观光园、湘·江南温泉、大浦机场、水上运动乐园、石杨花海、盛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旭达大健康国际生态园、白莲田园综合体、枫仙岭生态庄园、新塘农业现代观光走廊、十八潭乡村旅游产业园等优秀旅游景点,四方山森林公园、天光山自然保护区、白莲水库、荣桓水库、德圳水库、早禾冲水库、江东水库等优质旅游资源,统筹联动,分类设计"美食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周末两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康养七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分类打造洣水生态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古色旅游精品线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乡村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美食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洣水文化特色小镇、大浦航空特色小镇、杨桥温泉小镇、荣桓红色旅游小镇。巩固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县,争创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县。


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完善通景公路。解决旅游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通景公路,连通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地和省市干线或高速公路,在旅游客源地与旅游景区间形成"安全、畅达、舒适"的连接,满足全县旅游业长远规划要求。

完善标识标牌。规划建设和完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县城及通景公路交通指示牌;支持和指导景区景点标识系统建设;完善全域旅游地图、全景导览图、解说牌以及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培养专业人才。采取政学合作、订单培养、社会培训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旅游人才,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七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利用,建设

生态宜居美丽衡东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县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努力将衡东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洁净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生活舒适便捷的生态宜居美丽县域。

第一节 持续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充分发挥乡镇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基本实现乡镇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衡东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

衡东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283.32km2,占国土面积14.72%。其中湖南衡东天光山省级自然保区面积119.37km2, 湖南衡东洣水国家湿地公园29.81km2,湖南衡山萱洲国家湿地自然公园10.51km2,锡岩仙洞-洣水风景名胜区10.41km2, 饮用水水源地5.56km2,公益林107.66km2



第二节 强化水系治理


以流域控制单元为基础推进精准治污,推动水资源开发论证和水环境保护相协调,确保水安全,建立水污染严格控制、治水管水一体化的保护和防控体系。强化河湖长制,落实"十年禁渔",加强湘江-洣水流域水污染防治、重要江河湖库水质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实施湘江-洣水防洪、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渠道维修加固等工程,消灭干旱死角。以衡东经开区为重点,加大中小型企业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和减排力度,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确保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化肥负增长行动和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推进畜禽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建设湘江、洣水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到2025年,洣水干支流水质全部稳定在三类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第三节 加强大气防治


狠抓大气污染防治,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开展烟花爆竹燃放禁限管控,加强文明宣教,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行动,划定秸秆禁烧区域,组织重点巡查,落实监管责任。加强道路扬尘及工地烟尘治理,推进绿色工地建设,深入落实网格化管理。加强涉气污染企业管控,强化对化工、建材、冶炼等重点企业的督查,支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严防企业超标排放。全面开展餐饮油烟净化行动,推动县域内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建立健全PM2.5、臭氧等主要指标的监测、预警、发布与治理机制,落实科学防治,促进绿色发展。


第四节 推进土壤修复

推广大浦镇、新塘镇等镇土壤修复经验,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理,加快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试点,持续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建立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及土壤样品保存库,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与农产品"一对一加密"详查,对农产品产地进行分类划分,对安全利用区耕地开展安全利用和修复治理,对严格管控区耕地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或休耕、退耕还林还草。严格工业和城镇污染处理和达标排放,建立监测体系,强化经常性执法监管制度建设,阻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和城镇污水和污染物进入农业农村。继续开展尾矿、冶炼渣及其他工业固废堆存场所的排查、风险管控与修复。

第五节 优化环境治理


以"三水五库多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快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等,构建起河流、森林、湿地、城镇、村庄有机结合、功能完备的生态体系。加快天然林、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建设,通过增绿扩量、森林提质、生态修复等措施,建设县级生态廊道,重点实施洣水生态走廊建设项目。加强流域生态修复,重点推进洣水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衡东县大中小水库及河道岸线治理工程。加强金龙矿区等重点环境遗留问题修复治理,深入推进衡东绿色矿山建设和利用。



第八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

农村现代化水平

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筑具有衡东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建成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第一节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巩固粮食生产。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粮食价值链,打造粮食供应链,营造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推动衡东由粮食生产大县向粮食产业强县迈进。融合"湘米工程",打造"衡米升级工程",推广大浦、霞流、石滩、白莲、洣水万亩水稻核心示范片区建设模式,打造以高档优质稻为核心的绿色高产种植基地,提升粮食附加值。健全农业机械、设施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新机具和专用型农机具的引进应用和示范推广,促进农机装备加快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完善灌溉、防洪、防涝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打造省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快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模式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进稻油复种工程,推动农田增绿,农民增收。



第二节 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粮食产后处理需要的新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形成专业化服务能力。推进国营粮食储备库智能化改造,构建集智能出入库、仓储信息管理、粮情监测、数量监测、智能安防、资金管理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专业化、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为粮农提供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一体化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加快应急粮食供应、应急加工、应急储运等应急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第三节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深入实施"1239"工程,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格局,着力绘就"洣水画卷、衡风乡韵、非遗传承"的衡东乡村美景,努力打造山水秀美、文明开放、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衡东样板"。

建设农村先进文化阵地。推动先进文化进农村,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道德支撑力和文化凝聚力。稳步推进乡风文明创建工作,创建一批"文明村镇"、"文明家庭" ,选树一批道德楷模,组建一批志愿者队伍,评选一批创建典型。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提高农民群众的进取意识、创业技能、文化水平、文明素养。


第四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调整优化政策衔接

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政策要求,研究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政策,加强资源统筹,着力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政策衔接的调整优化,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大政策保障。

二、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加强资产管理和监督,提升资产效能。

三、抓好落实重点工作

支持脱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大力实施消费帮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广泛实施以工代赈,深入开展扶贫车间建设。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支持脱贫乡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进一步提升脱贫乡村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第九章  改善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

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难点,回应群众关切,集中力量补短板,优化服务促均衡, 优化各项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民生品质,全力建设幸福衡东,切实提升社会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第一节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到"十四五"末,力争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就业创业培训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二节 强化就业创业政策


深入落实党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坚持把"稳就业"放在各项的工作优先位置,健全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切实把就业指标作为宏观调控取向调整的依据,推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分类帮扶,因人施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统筹做好城乡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全力以赴抓好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就业新形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机制,引导、扶持、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质为核心,紧贴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发展。

第三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创新引领,构建改革发展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推广教育信息化应用,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与创新,覆盖偏远农村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打造共建共享,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教育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推进分工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多元化。深化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依法规范民办教育管理。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家庭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等,构建服务终身的教育体系。

第四节  发展文化广电体育事业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充分挖掘利用罗荣桓元帅故居、彭浚状元府等特色资源优势,擦亮人文衡东名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出更多具有衡东特色文艺精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衡东剪纸文化、皮影文化、花鼓戏文化、印章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创新性传承。谋划成立衡东"非遗"传承和发展工作委员会,组建专业班子,列支专项经费,集中开展历史文献、古物、旧址、作品、传承艺人的发掘、整理、修缮、集录、数字化存储等工作。做好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创建和申报,抓好传统文化艺人的继承和培养,管好文化遗迹旧址的保护和修缮。依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衡山窑"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12矿旧址群、向道龙墓、箭楼院、堰城城址,推进珍贵遗迹旧址的全面修缮和保护性开发。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统筹协调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协调,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各类专项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做好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加强制度协调、规划协调和政策协调。统筹协调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做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和政绩考核间的配合。统筹兼顾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关系,近期举措要有利于解决长期性发展难题。确定发展速度,合理安排投资,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建立全县"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围绕产业链,发布一批重大招商项目,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实施一批主导产业项目。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引进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科学进行项目可行性总体规划编制。坚持配套项目跟着产业走、奖励政策跟着效益走、融资项目跟着实业走,运营机制正常有序。重点抓好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大项目、好项目加快落地投产。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快速挤进省市"项目笼子"。提升有效投资,按照突破重大项目、推进续建项目、加快产业项目、确保民生项目的建设思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重大政策扶持,重点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湘南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点支持政策、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支持政策、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创建政策,更好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吸引更多优质社会资金资本投资衡东。


第三节 完善要素保障


以县城重点乡镇、工业园区等为载体,开展重大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征地拆迁、用地报批等工作,推动项目落地。积极化解项目实施中的各类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劳动力要素保障,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发展现代人力资源服务,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降低减免税收政策门槛,优化税收制度设计等政策,把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为各项改革发展提供基础制度保障。提升财税管理水平,实现财税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