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背靠大树不乘凉

来源:三湘风纪网   发布时间:2021-09-26
0

袁任远同志留给子孙后辈的一封家书中写道“我不主张子孙们都聚在一起,不要都留在北京,西藏也是需要人去建设的。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设祖国。”这泛黄的信纸,廖廖数语,字里行间却传递出这位老共产党员对后辈的殷切希望,无限的爱国情怀以及严谨自律的家风。

今年73岁的袁谋奇是袁老的孙子,并且是唯一留在农村的孙子,在他的记忆中,爷爷只回过两次家乡,1953年和1982年。1953年的袁谋奇才6岁不到,所以在他的记忆中,对爷爷的印象停留在1982年回乡的那一次。那时,国家刚刚实行土地承包到户,袁谋奇上有70岁的老母亲,下有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窘迫。那是一个下午,正在田里忙碌的袁谋奇被人叫到了公社,原来是袁老回慈利了,希望亲属到县城去见见面,一别家乡29年了,家里情况如何?兄弟姐妹还有几个健在?这些都是袁老急切想了解的。听闻这个消息,从小生活在农村所受的委屈、伤痛让30多岁的袁谋奇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由于当时从三官寺土家族乡到慈利一天只有一趟班车,袁谋奇只能坐第二天的车去慈利。当天晚上,袁谋奇辗转反侧,脑中一遍遍回想左邻右舍说的话:“你爷爷都当了这么大的官,你要过上好日子了!”“你们的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

第二天一大早,袁谋奇和几个叔伯一行6人乘车来到了慈利县委,见到了29年未曾见面的爷爷,几双有力的大手握在一起,诉说着多年的艰辛与不易。寒暄过后,叔伯几人开始轮着给袁老诉苦,都希望袁老能给安排一份工作。袁老没做任何表态,只是静静地听。待众人说完后,袁老缓缓开口:“现在国家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只要肯劳动,生活下去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要动不动就拿自家的一点小困难找国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给国家添乱,自家的田地就是自己的铁饭碗……”

由于没有被满足需求,所有人第二天一早就匆忙乘车回老家,不仅没了去时的神采飞扬,对袁老的所言也更多地是不理解和抱怨,希望爷爷帮忙解决正式工作的想法第一次在袁谋奇心中泯灭。

时间到了1984年,随着三个孩子的相继长大,袁谋奇家的日子越过越紧,作为一名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他的工资每月只有5元,全学期仅有20元左右。学校同事实在看不下去,纷纷怂恿袁谋奇找爷爷解决困难。袁谋奇一想到2年前的相见场面,心中就打起了退堂鼓,但三个孩子被迫回家要学费、病床上患病母亲痛苦呻吟的场景历历在目,走投无路的袁谋奇终于鼓足勇气给袁老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诉说了家中的困难现状,希望爷爷能帮忙把自己调为公办教师。随同信一并寄出的除了忐忑,也有希望,毕竟已做民办教师5年,工作踏实,教学水平也不低,他深信爷爷给有关部门的领导打声招呼,让自己尽快转为公办教师,缓解家中困境应该不是问题。焦急地等待了50多天后的袁谋奇终于等来了爷爷的回信,接到信的那一刻,袁谋奇感觉幸福就在眼前。谁知,打开一看,只见袁老在信上写到:“我现在是中顾委的领导人之一,专门打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我怎么能要别人为自己的亲属办违反纪律的事呢?你转为公办正式教师应该靠你自己努力工作,扎实的教学,用实际行动获得领导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最终按正常程序解决。”

看了来信,袁谋奇的心一下跌入低谷,自此断了找爷爷要工作的念想。

从此之后,袁谋奇沉下心来认真备课、扎实教学、细心批改作业,他的工作也慢慢地得到家长的肯定以及学校领导的认可。1998年,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工作出色的袁谋奇终于转正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

这就是袁任远的子孙“背靠大树不乘凉”的故事。“家风清则国咸宁,家风浊则国混乱”。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绝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党风能否端正、政风能否清廉的大事。好家风于家有福、于国有利,涵养好家风,应该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慈利县纪委监委   杨玥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