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 衡东县编办

衡东县杨林镇中心学校

来源:衡东县杨林镇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25-03-31

  • 索引号:00000000/2025-2025173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年  度:2024
  • 事业单位名称:衡东县杨林镇中心学校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430424445602151X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4  年度)

 

 

 

 

 

 

衡东县杨林镇中心学校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衡东县杨林镇中心学校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实施初中义务教育 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初中学历教育

    

衡东县杨林镇双Y港村

法定代表人

谭建伟

开办资金

629(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

举办单位

衡东县教育局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67.81

255.38

网上名称

衡东县杨林镇中心学校.公益

从业人数

70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有关规定,于2024年11月办理了法定代表人、名称变更登记事项。

乡镇中心学校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枢纽,承担着引领区域教育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我校以“规范管理、提质增效、服务乡村”为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扎实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业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具体情况说明如下: 一、业务活动开展背景与总体思路 背景分析: 我校服务辖区覆盖个7行政村,现有在校生两千余人,教职工两百余人。受限于农村地区资源匮乏、师资结构不均衡、家校协同难度大等现实问题,教育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存在一定差距。 总体思路: 以“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特色发展”为主线,通过“强师资、抓常规、创特色、促联动”四大路径,推动业务活动与农村教育需求深度融合。 二、主要业务活动开展情况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1. 校本研修常态化 每周固定开展学科组集体备课,围绕“新课标解读”“农村学情分析”等主题研讨,累计举办活动200场次,覆盖全体教师。 推行“青蓝工程”,组织对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帮扶,通过听课评课、教案指导等方式加速青年教师成长。 2. “走出去+引进来”培训模式 选派5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邀请县教研室专家到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50次,重点突破数学、英语等薄弱学科教学瓶颈。 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组织教师线上学习优秀课例,人均完成**XX学时**研修任务。 (二)深化教学常规管理,保障课堂质量 1. 精细化过程督导 - 制定《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实行“月检查+随机抽查”制度,对备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量化考核,发现问题5项并全部整改到位。 - 领导班子推门听课50节次,重点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分层教学实施”等维度,形成反馈报告10份。 2. 优化作业设计与评价 开展“双减”背景下农村学校作业设计研讨,推广“基础+拓展”“书面+实践”分层作业模式,学生作业负担同比下降20%。 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轨迹,在每个班级试点表现性评价改革。 (三)打造特色活动品牌,激发办学活力 1. 乡土文化融入课程 开发“农耕文化”“非遗传承”等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田间课堂”“传统手工艺制作”实践,相关案例获县级优秀校本课程奖。 联合乡镇文化站开展“乡村少年宫”活动,开设剪纸、戏曲等10个兴趣社团,参与率达70%。 2. 家校共育创新实践 针对留守儿童占比高(90%)的特点,设立“亲情连线室”,每月组织“家长开放日”,通过“线上家长会”“家访全覆盖”增强家校沟通。 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邀请心理专家、优秀家长代表分享经验,累计惠及家长1000人次。 (四)辐射带动村小教学点,促进均衡发展 1. “中心校+教学点”捆绑考核 实行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研活动、统一质量监测,选派**XX名**骨干教师到村小轮岗支教,教学点年级平均分提升5分。 利用专递课堂设备,开展“1+N”同步授课,解决教学点英语、音乐等课程开不齐问题。 2. 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建立区域教学资源库,共享课件、习题等资源,组织跨校联合检测20次,实现质量共进。 三、阶段性成效与不足 成效: 1. 教学质量显著提升,2024年毕业班统考优秀率同比提高20%,辍学率降至0。 2. 教师获县级及以上荣誉5项**,学生在科技创新、文体竞赛中获奖10人次。 3. 学校获评“县级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家校共育示范校”等称号。 不足: 1. 部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智慧课堂建设进度滞后。 2. 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与学科融合深度不够。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 对接县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信息技术2.0”专项培训。 2. 争取专项资金,建设“乡村教育实践基地”,深化劳动教育特色。 3. 探索“乡镇学区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结语: 我校将始终立足乡村教育实际,以业务活动为抓手,持续激活内生动力,为农村学生提供更优质、更有温度的教育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另外,本中心校不存在开办企业情况。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2024年11月22日至2029年11月21日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