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与泥石流的区别及预防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4-08-01
山洪与泥石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它们在成因、特性、破坏力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山洪与泥石流的区别
(一)常规区别
1.基本概念
山洪:主要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短时间内大量水流在山区沟谷中迅速汇集,形成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水流。例如,在夏季暴雨频繁的地区,持续的强降雨会使得山区的河流、溪流水位迅速上涨,从而引发山洪灾害。山洪通常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的特点。山洪是洪水的一种,属于水文灾害。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属于地质灾害。

2.成因与影响因素
(1)山洪
主要成因:持续降雨和短时强降雨。
影响因素:地质地貌因素(如山高坡陡、地质条件脆弱)、气象水文因素(如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人类活动因素(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2)泥石流
主要成因:降水激发山体滑坡或崩塌,进而形成泥石流。
影响因素:地形地貌条件(如中高山区、相对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森林覆盖条件(如大范围树林、毛竹覆盖的区域)、水源条件(如降水、冰雪融化等)、人为因素(如不合理的工程活动)。
3.特性与表现
(1)山洪
特性:突发性强、流速快、冲刷破坏力大。
表现:溪水迅速上涨,流量急剧增大,水流中挟带泥沙和石块。
(2)泥石流
特性: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
表现:沟谷中出现大量泥沙和石块混杂的洪流,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向前推进。
4.破坏力与危害
(1)山洪
破坏力:冲刷破坏力强,对沿途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危害: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
破坏力:比山洪具有更大的动能和破坏力,能够摧毁沿途的一切障碍物。
危害:冲毁城镇、乡村、工厂、矿山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淤塞河道,阻断航运,甚至引起水灾。
(二)深度区别
流体性质:泥石流流体中的大小石块与泥沙量较大,其挟有的泥、沙、石含量在15%-80%,流体容重≥1.3吨/立方米,粘性泥石流还会粘稠如泥浆;而山洪虽然流体混浊,但含沙量小,挟有的泥沙含量低于15%,流体容重<1.3吨/立方米。
水体混浊程度:泥石流的土石和泥沙含量大,混浊程度高,流体呈浆状;山洪的混浊程度相对较低,水呈浊状。
流动状态:泥石流的流动具很强的直进性,在弯道凹岸或遇障碍时,流体能爬上数米甚至十几米高的沟岸或山坡;而洪水流动时与一般水流相似,呈连续流动,直进性和遇障爬高能力相对不强。
堆积形态:泥石流流体中的大小石块随浆体一起运动,出山口后迅速沉积,与水体脱离,形成大小石块与泥沙的混杂堆积,且一次完成,所呈堆积扇坡度较大;而山洪所挟的泥沙和少量大石块在洪水里滚动,向下移动,出山口的沉积可依次完成,形成的沉积泥沙石块有分选性,离山口越近石头越大,离山口越远石头越小。
破坏方式与强度:泥石流裹携大量泥沙石块,比山洪流动时的能量大,破坏力强,具有明显的撞击和淤埋破坏方式,其流经和堆积地带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树木等可完全被摧毁或淤埋,被冲撞和淤埋的人员难以自救,生还机会很小,易形成重大人员伤亡;而山洪主要为冲击破坏,撞击和淤埋破坏力小,所经之地,建筑物主要是被冲毁,且能有部分保留,被冲树木也可有部分保存,遭遇山洪的人员自救机会大,有生还机会。
对沟坡地貌的破坏:典型泥石流沟有明显的上游形成区、中游流通区和下游堆积区,可对上游沟道进行铲刮,深切沟槽,对中游沟道进行冲刷侧蚀,改变沟床,对下游进行淤积淤埋,改变原貌;而山洪则无分区,对沟坡地貌改变很小。
发生条件与地域广泛性:泥石流发生必须具备充足的水、大量的土石松散物和一定的谷坡地形,三者缺一不可;山洪则有短时大量的降水、一定的汇流地形即可形成,其发生区域更为广泛。
发生频率和重发性: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重发性远低于山洪。山洪在一定流域内汇集足够水量就可形成,而泥石流的爆发必须有足够的雨强,这种雨强在同一地区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的频率低;且山洪不需要充足的土石物质,而泥石流需要,但泥石流发生后,沟坡的土石松散物已流走冲出,再发生时所需的土石物质匮乏,难以再度二次成灾。因此,山洪具有在同一流域,甚至同一年内可能发生多次的现象,但泥石流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少有同一年同一流域发生的现象。
二、预防措施
(一)山洪预防
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在山洪多发地区,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和山洪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避免在危险区域活动:在暴雨天气,不要在山区沟谷、河道等危险区域露营、徒步、游玩;如果正在这些区域活动,应尽快撤离。
熟悉逃生路线:如果居住在山洪易发区域,要提前熟悉周边的地形和逃生路线,一旦发生山洪,能够迅速撤离。
加强工程防护:在山区建设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时,要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如修建堤坝、护坡、排洪渠等,提高抵御山洪的能力。
(二)泥石流预防
植树造林:在山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发生。
合理规划人类活动:避免在泥石流多发区进行过度的开垦、采矿、修路等人类活动;对于已经存在的人类活动,要加强监管和管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对山区的降水、地形、地质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人员疏散和避险提供依据。
(三)野外活动自我防护预警
关注天气和预警:及时了解当地的天气预报和山洪、泥石流预警信息,在雨季或暴雨天气时要特别警惕。
避免在危险区域活动:不要在山洪、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区域,如山区的沟谷、河道、陡坡等地方停留、露营或进行其他活动。避免将房屋修建在半山坡或坡底。
观察周围环境:在山区活动时,注意观察河水、山体的异常变化,如河水突然断流或增大、山体出现白色水流、山坡变形、鼓包、裂缝等,听到异常声响也要警惕,可能是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征兆。如果发现这些迹象,应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
山区徒步注意事项:在山区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尽快转移到高地,不要在低谷过多停留。
做好应急预案:了解所在地区的应急预案和疏散路线,提前规划好逃生路线和避险地点。
增强防灾意识:学习有关山洪和泥石流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和避险能力。
三、结束语
熟悉并宣传山洪与泥石流在定义、成因、特性、破坏力与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加强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合理规划与建设以及应急准备与响应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山洪与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