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东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体系的整体效能,通过抓党建、强组织、聚人才、兴产业,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优势,切实激活衡东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一、强化智力支撑,促人才队伍活起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必须振兴。一是择优选派帮扶人才。按照“尽锐出战”原则,从县直机关各单位择优选派了180名党员干部、68支工作队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落实乡村振兴“长回路”机制,选派367名年轻干部奔赴乡村一线,其中168名党员干部人才为组织振兴指导员,进驻各村担任第一书记,48名科技特派员进驻农村企业、农业合作社开展科技指导。推动干部人才下沉助力乡村振兴。二是注重专业人才培育。持续实施专业农村人才计划。组建由省、市、县农业专家、基层党员干部组成的“红色助农团”,定期到产业联片区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专家人才库,统筹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资源力量,定期组织各类人才下乡开展精准服务,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基层、农业一线集聚。三是创新打造“创客”品牌。以“智汇衡东”党员创客先锋行动为抓手,大力培育党员“创客”,通过精育一个党员“创客”,带动一项领域,辐射一条产业,造福一众群体。近三年,全县打造农村党员创客孵化基地4个,创建农村“创客”示范片5个,建成农村“创客”示范基地55个,共发展产业合作社1000余家,培育农村党员“创客”948名。
二、坚持因地制宜,促集体经济强起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集体经济是关键。一是坚持强化底线。严格按照《衡阳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文件要求,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实现清零,保持高压态势,层层压实责任,力保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清零。二是推行“三联”发展模式。打造“党建联盟、产业联片、乡村联兴”模式,推行“1+N”驻点联片驻村帮扶机制,坚持强村带弱村、中心村带周边村,通过支部联建、产业联片,抱团攻坚,促进资源联享、利益联结、乡村共治,增强乡村产业合力。杨桥镇南冲村和相邻5个村共同打造“党建联盟、产业连片”,利用各类资源优势,发展百合种植产业,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净收益20余万元。三是突出“一村一品”。涌现了大浦镇堰桥村葡萄基地和青鸦村脆枣基地、霞流镇李花村蛋鸭养殖基地、三樟镇黄贡椒基地、高湖镇洣江生态园、洣水镇盛和农业观光园“花奇里”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霞流镇李花村以“党总支+合作社+村民入股分红”的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22年全村禽蛋产业年产值超过2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被评为“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一村一品全国示范村”。白莲镇谭家桥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社会资本”的运营模式,发展黄鳝养殖和大棚蔬菜种植,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10万元;白莲镇铁坪村从事稻蛙养殖、紫薇花种植等,并以“铁坪稻蛙村”为引爆点,为乡村旅游聚集人气;甘溪镇中心村利用村里的水利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养殖,2022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5余万元,今年收入预计突破30万元等等。
三、实施村企联建,促美丽乡村富起来。开展“百企联百村、民营联民心”活动。选派了18家民营企业、商会与乡村振兴重点村进行结对共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帮扶企业通过投资兴业、村企合作、技术指导、人才支持、就业帮扶、捐资捐物等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衡东安邦新农业科技公司组织党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在全县17个乡镇设立了15个服务中心,流转土地3万余亩,生产粮食1.57万吨,带动了全县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培养了新型家庭农场主400多名。湖南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与4个乡镇16个村建立了村企党支部联建,发展了8家合作社,8000多农户种植黄贡椒,促进农户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衡东新阳村镇银行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积极探索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开展“一村一阵地”等金融普惠活动,共发放农户737户,贷款2.58亿元。